郑芝龙在信中详细汇报了航行见闻:舰队已抵达满剌加,在当地建立了补给点;与葡萄牙人达成了临时协议,允许大明商船停靠;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通往印度的航线。
随信还送来了一批珍贵的礼物:印度的棉布、阿拉伯的香料、还有几箱西洋书籍。
最让沈惊鸿感兴趣的,是郑芝龙在信末提到的一件事:在满剌加遇泰西传教士数人,通晓天文历法,愿往大明。末将已允其随船队返回。
太好了!沈惊鸿难掩兴奋。这些传教士带来的不仅是宗教,更是西方的科学知识。他立即回信,要求郑芝龙务必礼遇这些学者,安全护送他们来京。
与此同时,台湾也传来好消息。在海军巡逻舰队的威慑和安抚下,移民与原住民的冲突逐渐平息。双方开始通过贸易交换物品,基隆港周边的开垦工作进展顺利。
阁老,从台湾返回的官员汇报,基隆周边已开垦良田万亩,全部种植番薯、甘蔗。预计明年就能实现粮食自给,还能向外输出蔗糖。
沈惊鸿满意地点点头:告诉基隆守备,要继续善待土着。可以设立集市,教他们种植技术,邀请他们的子弟入学堂读书。要让台湾成为大明的乐土,而不是战场。
......
秋去冬来,当西洋舰队的主力带着满载货物的商船返回月港时,朝中所有的质疑声都烟消云散了。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仅这一趟远航,就带来了价值二百万两的货物,征收关税三十万两。更重要的是,与印度各邦建立了正式的贸易关系,为未来的商贸往来打下了基础。
这一日朝会上,天启帝特意让郑芝龙上殿,详细禀报航行见闻。当听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富庶,阿拉伯商人的精明,以及西洋各国在东南亚的明争暗斗时,满朝文武无不震撼。
众卿现在可明白了?天启帝环视群臣,海洋之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大明若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抛弃。
沈惊鸿趁热打铁:陛下,臣请扩大海军规模,在月港、基隆设立造船厂,同时开办更多航海学堂,培养人才。
这一次,再没有人反对。就连最保守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开海带来的利益远超他们的想象。
退朝后,沈惊鸿与郑芝龙并肩走出大殿。
郑将军,下一步有何打算?
回阁老,郑芝龙意气风发,末将准备明年开春再下西洋,这次要直达阿拉伯,或许......还能到非洲看看。
沈惊鸿拍拍他的肩膀:好!不过在此之前,要先把你这一路的见闻整理成书。要让更多大明人了解海外,向往海洋。
末将明白。
望着郑芝龙远去的背影,沈惊鸿心中充满希望。大明的海洋时代,终于拉开了序幕。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探索,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
但他相信,只要坚持走下去,这个古老的帝国,必将在这片蔚蓝的疆域上,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