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天子下诏,晋王冕旒

建安七年冬,己卯日,寅时初刻。

许都丞相府内烛火通明,曹操凝视着案几上刚刚用玺的诏书。明黄色的绢帛上,册封袁绍为晋王的字迹在烛光下格外醒目。这是自高祖立下非刘不王的祖训以来,首次有异姓受封王爵。

丞相,车驾已备好。许褚身着甲胄,大步走入书房,末将精选五百铁骑随行护送。

曹操微微颔首,目光仍停留在诏书上。这一刻,他手中捧着的不仅是一纸诏书,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

仲康,你可知此去官渡,意味着什么?

许褚抱拳道:末将只知道,丞相去哪,末将就跟到哪。

曹操长身而起,将诏书郑重收入紫檀木匣中:传令,即刻出发。

就在曹操准备启程的同时,尚书台内,荀彧正对着一封密信出神。信是族侄荀谌从河北寄来的,字里行间详细描述了袁绍在河北的施政:

...叔父明鉴:袁公在河北,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开设官学。去岁黄河决堤,袁公亲临堤防,与民共苦。今河北之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荀彧的指尖轻轻划过信纸,另一封来自荀攸的信更是直言:

...文若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袁公贤明,更兼兵强马壮,此乃天命所归。若执意相抗,徒使生灵涂炭...

烛火跳跃,映照着荀彧阴晴不定的面容。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匆匆而入:令君,刚得到消息,晋王前锋高顺、辛毗已率五千精兵,不日将抵达许都接管城防。

荀彧手中的笔微微一颤,墨点滴落在宣纸上,缓缓晕开。

翌日清晨,德阳殿内气氛凝重。

荀彧手持玉笏,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率先出列:陛下,臣有本奏。

献帝略显惊讶:荀爱卿请讲。

臣请陛下出城三十里,亲迎晋王入朝。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孔融当即怒斥:荀文若!你可是读了圣贤书的!天子亲迎臣子,这是哪朝哪代的礼制?

伏完更是痛心疾首:文若,你可是我大汉的尚书令啊!怎能说出这等有违君臣大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