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西部峡谷的左单体人卡姆因过度劳累,在田边晕倒 —— 他已经连续工作了 8 小时,为了赶在雨季前完成播种,几乎没怎么休息。隐形的作战队员立即启动 “生命监测模式”,通过 “红外生命探测仪” 检测卡姆的身体状况,发现他的血糖值仅 3.0mmol/L,是低血糖导致的昏迷。作战队员从随身携带的 “营养胶囊库” 里取出一枚浆果大小的胶囊 —— 胶囊里含有葡萄糖、维生素 B 族等营养成分,能快速补充体力 —— 悄悄放在卡姆手边,还调整了周围的环境温度,避免他因着凉加重病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卡姆醒来后,看到手边的胶囊,胶囊表面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颗小小的宝石。他以为是 “创世者的馈赠”,小心翼翼地吃下,胶囊入口即化,一股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几分钟后,他感觉体力逐渐恢复,能轻松站起身来。他对着天空双手合十,深深鞠躬:“感谢创世者的恩赐,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您的厚爱。” 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帮助,让左单体人对 “创世者” 的信仰愈发坚定,也让米凡与都凡更确信,“隐形扶持” 是引导文明起步的最佳方式 —— 既不会让左单体人产生 “不劳而获” 的依赖,又能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探索中逐渐成长。
3. 信仰固化与调研启动:文明改造的闭环构建
无形的帮助让左单体人逐渐找到方向:他们发现只要专注于手中的活计,纺车就会 “变得听话”,丝线再也不会打结;农田里的水流会 “恰到好处”,种子播下后几天就冒出嫩绿的嫩芽,嫩芽在阳光下舒展叶片,像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在招手;甚至想要温暖的食物时,火焰就会 “凭空出现”,将生肉烤得香气扑鼻,肉汁滴落在石头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这种 “心想事成” 的体验,让他们坚信是 “创世者” 在暗中守护,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感激与敬畏。
第一个聚居地的左单体人,用本地的硅晶与植物纤维混合,塑出两个并肩站立的双体人雕像 —— 硅晶来自星球的山区,经过打磨后晶莹剔透;植物纤维则是他们自己纺织的,柔软且有韧性。雕像的四肢比例、站姿,与米凡团队在星舰上讨论方案时的姿态惊人地相似: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微微抬起,仿佛在指引方向。雕像的底座刻着他们自创的符号,左边的符号像两个并肩的人,代表 “协作”;右边的符号像一颗跳动的心脏,代表 “守护”。负责雕刻雕像的左单体人叫克尔,他花了三天三夜才完成,雕刻时格外认真,连雕像的手指纹路都清晰可见。他说:“这是我们对创世者的感谢,要让所有人都记住创世者的恩情。”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聚居地的左单体人就会排队来到雕像前,队伍像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流向雕像。他们会将采集的浆果 —— 有红色的、紫色的,还有黄色的,都是艾买尔星球特有的水果,味道香甜 ——、编织的草绳放在雕像前,然后点燃晒干的草叶。草叶燃烧时冒出袅袅青烟,青烟在空气中散开,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每个人都会闭上眼睛,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感谢创世者赐予我们食物与智慧,愿我们能学会协作,不辜负您的馈赠。” 祈祷声整齐而虔诚,在聚居地上空回荡。
而隐形的作战队员,会在他们祈祷时,悄悄将浆果换成更有营养的合成食物 —— 这种食物由星舰的 “生态合成舱” 制作,采用 “藻类培养技术”,含有左单体人所需的 18 种氨基酸与矿物质,能增强他们的体质,还能提高神经同步率。作战队员会用 “分子替换技术”,将左单体人带来的浆果换成合成食物,替换过程仅需 0.1 秒,不会被任何人发现。同时,他们还会将草绳换成更耐用的纤维绳 —— 这种纤维绳由 “温感苔藓纤维” 制成,强度是草绳的 3 倍,能使用更长时间,让左单体人的劳动成果更持久。
有次,一个叫小伊的左单体孩子,才 5 岁,刚刚学会编织,她将自己织的小布偶放在雕像前 —— 布偶是用彩色的植物纤维织成的,外形像一只小动物,眼睛是用黑色的小石子做的。小伊看着布偶,小声说:“创世者,这是我做的布偶,希望您喜欢。” 隐形的作战队员被孩子的真诚打动,特意从 “物资库” 里取出一个微型 “温度感应芯片”,芯片体积只有米粒大小,能随温度变化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战队员用纳米机械臂将芯片缝在布偶里,然后悄悄调整了布偶的位置,让小伊能更容易发现变化。
小伊祈祷完准备离开时,无意间碰了碰布偶,发现布偶的颜色变了 —— 原本是红色的布偶,接触到她的体温后变成了粉色。她惊讶地叫出声来,拿起布偶反复抚摸,布偶的颜色随着她的触摸不断变化,一会儿变成蓝色,一会儿变成绿色。小伊兴奋地跑遍整个聚居地,向其他伙伴展示:“你们看!创世者给我的布偶施了魔法!它会变颜色!” 其他孩子围过来看,眼里满是羡慕,纷纷表示也要给创世者送礼物,希望能得到创世者的 “魔法”。
当艾买尔星球的农田里长出第一批金黄的谷物,谷穗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在风中轻轻摇晃;纺织厂织出第一匹泛着微光的恒温布料,布料在阳光下呈现出淡淡的光泽,摸起来柔软顺滑;石屋整齐地连成聚居区,屋顶是弧形的,能更好地抵御雨水 —— 这一切都标志着左单体人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都凡觉得是时候启动 “调研计划” 了,他召集了 “星舰乘员大会”,通过 “全息投影” 将会议通知发送到每个乘员的终端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米王 1 号的指挥舱里,217 名乘员 —— 包括特研科员、技术人员、后勤保障团队,整齐地坐在全息座椅上,座椅能根据每个人的体型自动调整,确保舒适。每个人面前都悬浮着 “地鹰隐形调研仪” 的操作手册,手册采用 “3D 立体呈现”,可以用手势放大、旋转,查看调研仪的每个细节。都凡站在指挥台中央,他的全息影像被放大,让每个乘员都能清晰看到。
“地鹰的外壳采用‘超材料吸波技术’,这种材料由多层纳米薄膜组成,能吸收 99.9% 的电磁波,即使在左单体人的眼前飞过,他们也只会以为是一阵风。” 都凡指着投影中的设备模型,模型随即分解,展示出内部的 “微型传感器”—— 能检测温度、湿度、脑波等多种数据、“数据存储模块”—— 容量可达 100GB,能存储一周的调研数据、与 “量子通讯器”—— 能将数据实时传回星舰,传输速度达 100Mbps。“你们的任务是潜入各个聚居地,记录左单体人的协作效率 —— 比如双体组合完成一次农耕需要的时间、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尤其是要关注‘双体婚姻’的稳定性:通过监测他们的脑波同步率,如果发现低于 50% 的组合,立即反馈,我们要在问题扩大前调整方案。”
都凡的语气很严肃,他知道这次调研的重要性:“艾买尔文明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否真的能站稳,是否需要我们再扶一把。” 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对 “文明闭环” 的严谨追求,每个乘员都在手册上认真记录着注意事项,有的用电子笔在虚拟手册上标注,有的则拿出纸质笔记本记录 —— 虽然星舰上有先进的电子设备,但还是有不少人习惯用纸质笔记,觉得这样更有 “踏实感”。他们知道,这次调研直接关系到艾买尔文明的未来,也关系到后续前往右宇宙的计划。
首批 20 台地鹰调研仪,通过 “大气滑翔模式” 降落在艾买尔星球的五大聚居区 —— 东部平原、西部峡谷、南部森林、北部冰原与中部高原。这种降落模式能让调研仪借助艾买尔星球的大气气流滑翔,悄无声息地到达目的地,不会引起任何注意。每个聚居区部署 4 台调研仪,分别负责监测农耕区、纺织厂、居住区与公共活动区,确保覆盖聚居地的每个角落。
在东部平原,调研员李柯通过地鹰调研仪的实时画面,发现部分左单体人因过度依赖 “神的帮助”,开始偷懒懈怠:有个双体组合 —— 帕克与丽娜,本该负责灌溉农田,却躺在树荫下聊天,帕克还从口袋里掏出浆果吃,丽娜则把玩着手中的草绳,完全没有工作的打算。他们以为 “创世者会帮他们完成工作”,等着 “火焰自动烤熟食物”,作战队员的隐形扶持反而成了阻碍。李柯将这个情况记录下来,在报告中写道:“过度依赖会让左单体人失去自主意识,需要适当减少干预,让他们明白‘劳动才能获得回报’。”
在西部峡谷,因峡谷宽度仅 5 米,双体组合并肩操作时会互相碰撞 —— 一个人转身时会撞到另一个人,两个人同时伸手拿工具时会碰在一起 —— 导致房屋建造进度滞后,比预期慢了 30%。负责监测的调研员王浩,通过调研仪的 “距离传感器” 测量出峡谷的宽度,还记录下双体组合每天的工作时间与完成量,发现他们因碰撞浪费的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 20%。王浩在报告中建议:“需要拓宽峡谷宽度,或调整双体组合的操作方式,减少碰撞次数。”
这些数据通过量子加密通道,以每秒 100M 的速度传回星舰,数据经过加密处理,即使被截取也无法破解。都凡的办公桌上很快堆起厚厚的分析报告 —— 有电子版本的,也有打印出来的纸质版本,他习惯将重要的报告打印出来,方便随时翻阅、标注。都凡连夜组织技术团队,召开 “干预方案优化会”,团队成员通过全息投影参加会议,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讨论非常激烈。
最终确定调整作战队员的 “干预阈值”:对偷懒的左单体人,守护者会暂时收回帮助 —— 不再为他们提供食物,也不再帮助他们完成工作,让他们体验 “食物短缺”—— 肚子饿了没有食物吃、“房屋无法完工”—— 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的后果,直到他们主动开始工作,意识到 “劳动的重要性”。技术人员还为作战队员设置了 “依赖度检测模块”,当检测到左单体人的依赖度超过 60% 时,自动触发 “减少干预” 模式。
对峡谷地区的双体组合,调研员则暗中投放 “可降解的地形适配模块”—— 这种模块由植物淀粉制成,呈白色粉末状,遇水后会迅速膨胀,体积能扩大 10 倍,能将峡谷宽度拓宽到 8 米。拓宽后,模块会在 30 天内逐渐分解,融入土壤,成为植物的养分,不留下任何痕迹。技术人员还在模块中添加了 “气味掩盖剂”,让模块没有任何味道,避免被左单体人发现。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