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续扫描模式切换为间歇式,每0.3个万象能量单位运行1次,且仅维持基础探测功率,经测算可降低30%的预警模块能耗。
能量分配层面也同步优化,多晶能量组网逻辑重构,星核源晶主晶能量优先供给引擎快子轨迹调控与耦合定位系统,保障隧穿效应核心参数稳定。
预警模块所需能耗,由3块闲置辅晶专属承担,与主晶供能链路完全隔离,杜绝能量抢占问题,最终实现总能耗较系统整合初期的预估值,初步压缩至储备范围内。
当前隧穿实验中的完整跃迁验证随即推进,林轩目光紧锁定主控台的实验舰实时能量画面,量子态意识流再次精准锚定舰体核心,下达深入推进指令:“按目标航速推进,同步保障耦合定位、快子预警两大系统协同运转,实时回传核心能量数据,确保验证流程完整。”
指令传达后,实验舰系统快速响应,具体参数同步显现在主控台:引擎功率逐步适配提升,耦合定位系统稳定锁定预设能量锚点,无任何偏移;快子预警模块按既定间歇扫描机制启动,此前补扫获取的3处障碍能量特征已录入系统,最优能量轨迹也完成最终更新,为后续提速与跃迁推进做好准备。
ROB1号随即播报:“系统响应正常,引擎功率正实时微调,当前航速2.3倍光速;耦合定位锚点保持稳定,无偏移;预警模块补扫已完成,成功锁定3处障碍能量特征,最优能量轨迹同步更新完毕。”
此时,量子尺寸传感器实时捕捉航速与舰体能量特征,多晶同步适配能量输出,快子发生器按密度发射快子,隧穿效应持续强化,快子隧穿通道随效应同步延伸。
暗紫色的负色光带沿舰体周身流转,快子凝聚弦如银线般在通道内壁超光速交织缠绕,虽无实体声响,能量波动却带着清晰的震颤感。
整个通道像一层泛着冷光的液态镜面,将时间切片完整映现。
负质量场始终稳稳托住舰体,顺着通道向前推进。
跃迁过程中,预警模块每0.3个万象能量单位进行一次基础扫描。
就在“0.35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内突然出现一团微量混沌粒子流时,快子探测信号瞬间击中目标,反弹信号仅用0.4个万象能量单位便传回,系统立刻微调引擎快子轨迹,多晶同步补充能量,通道随效应实时适配,始终牢牢裹住实验舰,未出现半分扭曲。
耦合定位系统也持续稳定,锚点标记从未模糊,实验舰始终沿最优轨迹推进。
实验舰顺利抵达目标能量锚点时,隧穿效应缓缓减弱,通道也随之消散。
ROB1号同步播报最终数据:“实验舰当前隧穿实验中,全流程跃迁验证完成,定位偏差0,未超出锚点能量特征覆盖范围;预警响应平均耗时0.42个万象能量单位,成功规避4处障碍;隧穿效应稳定时长12个万象能量单位,通道随效应显现时无波动;总能耗较系统整合初降低12%,未超出能量储备量,所有参数均达标!”
37.3 引擎定型与舰队协同跃迁实验的成功
林轩面露喜色,伸手触碰万象共鸣仪的水晶柱,指尖传来稳定的能量震颤,仿佛在呼应他连日来的反复调试。
从最初实验舰试航时隧穿效应紊乱、通道转瞬即乱,到解决航速适配与抗扰难题,再到攻克定位偏航与预警时效的困境,每一步都要靠实验舰反复试航、捕捉效应,如今总算让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真正具备了支撑实验舰在无时空概念的乱流带核心区,稳定触发隧穿效应、让通道随效应显现的能力,也为后续全舰队跃迁打下了基础。
实验舰的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终于迎来首次完全意义上的试航成功,从耦合定位零偏差,到快子预警响应时效稳定在0.4个万象能量单位内,再到总能耗控制在储备阈值内,所有核心参数均达标,标志着引擎脱离“调试验证”阶段,迈入优化定型的关键期。
此后几十次优化试航里,林轩重点针对现有系统做“精修打磨”。
在能量分配上,进一步细化“一星十二卫”组网的响应逻辑,将主晶与12块辅晶的能量切换延迟,从量子级再压缩30%,避免航速骤变时出现细微能量断层。
在抗扰能力上,升级动态频率屏障的星核源晶微粉配比,从原有的1.2%提升至1.8%,让屏障吸附混沌粒子的效率翻倍,同时不影响快子穿透速度。
在预警系统上,优化间歇扫描的“补扫触发机制”,当探测到混沌能量团密度超阈值时,自动临时缩短扫描间隔至0.2个万象能量单位,既不额外增加能耗,又能提升高危区域的预警精度。
除此之外,林轩还针对引擎与舰体的适配性做了调整。
重新校准8个量子尺寸传感器的安装角度,让其捕捉航速与舰体能量特征的误差率降至0.01%。
微调16个负物质注入口的流量控制精度,确保负物质中和阈值与航速、能耗的匹配延迟,控制在0.05个万象能量单位内,彻底杜绝“中和不足”或“过度湮灭”的隐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过这一系列针对性优化,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的稳定性、适配性与抗扰性均大幅加强,各项参数在不同航速、不同虚无环境下,均能保持最优表现,引擎最终定型。
300个万象日的昼夜赶工后,57艘战舰的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全部换装完毕。
从“一星十二卫”组网的能量分配精度,到快子预警模块的间歇扫描效率,再到动态频率屏障的原子适配灵敏度,经几十次优化试航打磨,每一项参数都稳定在最优区间。
只是全舰队要在无时空概念的乱流带核心区协同跃迁,比单舰试航的“防丢失”难度翻了数倍。
57艘战舰若无法统一管控,不仅会因能量流干扰各自偏离轨迹,还可能因锚点错乱碰撞,最终集体丢失在虚无中。
对此,林轩早已强化了管控体系。
他以自身的“纠缠态量子核心”为枢纽,像织网般与其余56艘辅舰的量子模块完成全域串联,形成“一核多支”的意识操控网络。
此时他的念力不再是“单舰指挥”,而是能同步感知每一艘辅舰的引擎功率、快子密度与能量轨迹,哪怕某艘辅舰的快子预警模块捕捉到微小障碍,信号也会先传至意识网络,再经他瞬间统筹,同步下达“调整轨迹”“补充能量”的指令,全舰队如同一个整体般灵活响应。
快子跟踪技术也随之升级为“舰队级快子组网跟踪”。
华夏号作为领航舰,会发射一束高功率“主快子标记波”,56艘辅舰则各自发射“副标记波”,主、副波按固定频率共振,形成覆盖全舰队的“快子标记网”。
一旦某艘辅舰偏离舰队能量轨迹,主标记波会立刻捕捉到偏差,副标记波同步反弹数据,经意识网络快速运算后,精准修正该舰的参数,既避免单舰丢失,又保障舰队整体航向统一。
舰队级“防丢失”的核心难点,是“多舰协同下的定位同步”与“干扰分散后的管控效率”。
“一核多支”的意识操控网络,依托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实现了57艘战舰的“意识互联”,跳过了常规舰队“领航舰-辅舰”的信号传输延迟,解决了“管控效率低”的问题。
舰队级快子标记网,则利用快子“超光速共振”的特性,让全舰队的能量轨迹形成“统一参照”,即便无时空坐标,也能通过主、副标记波的共振状态,锁定每一艘战舰的相对位置,从根源杜绝了舰队集体或单舰丢失的风险,确保全舰队始终掌控在林轩的意识指挥中。
林轩站在华夏号旗舰指挥舱的舱门前,望着舱内穹顶状万象共鸣仪透出的淡蓝光晕,连日来的紧绷彻底消散,兴奋之情全然溢于言表,连眼底都亮着藏不住的光。
这是林轩首次亲自登上旗舰,率领整个华夏舰队开展快子隧穿与超光速跃迁实战演练,不再是此前隔着监视器、仅靠量子态意识流远程感知。
指尖触到舰体的金属冷意,伴着晶核传来的微弱能量震颤,竟让他涌起几分久违的紧张。
指挥舱中央的主控台与实验舰截然不同,全息屏呈环形包裹驾驶位,万象共鸣仪的水晶柱升级为半透明穹顶状,正下方就是快子发生器的核心能量接口。
林轩坐进驾驶位,念力率先铺开,量子态意识流不再是“穿透屏障远程对接”,而是直接与华夏号的核心系统融为一体。
仿佛整艘旗舰成了他的“延伸躯体”,12块辅晶的能量流转、8个量子传感器的实时数据、16个负物质注入口的剂量波动,都像血液流动般清晰地映在意识里,连引擎舱内动态频率屏障的蓝光震颤,都能透过意识流感知到具体的频率数值。
与此同时,他的量子态意识流如同一张无形的能量网,从华夏号核心向外辐射,瞬间与其余56艘战舰的主控系统完成全域串联,实现全舰队统一操控。
每一艘辅舰的“一星十二卫”能量组网状态、快子预警模块的扫描进度、动态频率屏障的适配参数,都实时汇聚到他的意识中,如同指挥自己的手足般灵活可控。
航速微调、能量分配、障碍规避,意识指令一触即达,全舰队形成一个紧密联动的整体,同步进入跃迁预备状态。
“ROB1号,全舰队进入跃迁预备序列,华夏号作为领航舰,按定型参数启动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同步联动各舰能量锚点。”
林轩的声音比以往更沉,右手轻按启动键的瞬间,穹顶状水晶柱率先亮起淡蓝光,指挥舱内的重力场悄然调整,白渊客的金芒则慢悠悠飘到全息屏旁,不像林轩这般紧绷,反倒透着几分高维文明过来人的平淡。
ROB1号的回应随即传来:“收到!全舰队进入跃迁预备序列,华夏号担任领航舰,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按定型参数启动,各舰能量锚点同步联动,状态实时反馈。”
引擎启动的嗡鸣没有实验舰那般刺耳,而是转化为一种低频的能量震颤,顺着驾驶位传导至林轩全身,仿佛与他的心跳渐渐同频。环形全息屏上,57艘战舰的能量坐标依次亮起,像一串沿安全轨迹排布的星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号尾部的银白光逐渐炽盛,航速稳步攀升至0.5倍光速时,林轩双目微阖,念力骤然加持。
量子态意识流一边深度嵌入华夏号核心,实时调控12块辅晶与主晶的联动供能节奏,确保能量输出无断层,一边同步维系着与56艘辅舰的全域串联,校准各舰能量锚点。
同时抬手对主控台下令:“ROB1号,按定型参数启动快子发生器,同步调控16个负物质注入口剂量,8个量子传感器实时回传航速与快子密度数据,保障供能-负物质-快子密度适配。”
指令落地仅0.1个万象能量单位,ROB1号的电子音便精准播报:“报告,华夏号快子发生器已按适配密度发射快子,‘一星十二卫’组网供能稳定,负物质注量与当前航速、能耗匹配,8个量子传感器数据无异常;56艘辅舰同步启动快子发生器,能量锚点对齐,快子隧穿效应已自然触发,通道初步显现。”
听到“快子隧穿效应自然触发”的瞬间,林轩立刻将视线转移到华夏号舷窗之外。
此前仅靠监视器或远程意识流感知的隧穿通道,此刻正真切地在舰首成型。
倒悬的螺旋漏斗状光体缓缓撑开,内壁缠绕着银白快子丝,泛着液态镜面般的光泽,边缘还跳动着几不可见的负色光谱。
还没等他看清通道内壁的能量纹路,通讯频道里便传来各舰的接连报告,林轩猛地抬眼扫向舷窗外整片编队。
只见华夏号身旁,56艘战舰的舰首竟先后亮起相似的银白光晕,每一道光晕都循着“星核源晶定频、负物质稳流”的规律,各自撑起专属的隧穿通道。
这些通道直径虽略有差异,却都保持着螺旋漏斗形态,沿着57艘战舰的既定航线依次排开,像一条条银白“光轨”稳稳锚定虚空,彼此间的能量场互不干扰,连快子隧穿时的损耗率,都稳定在之前敲定的0.02%左右。
“所有战舰隧穿通道适配正常,星核源晶频率偏差≤0.0005Hz,负物质配比1.2:8.8无波动!”ROB1号的电子音同步传来,林轩望着这57道并行的光轨,指尖不自觉攥紧。
这不仅是效应的自然触发,更意味着华夏舰队已真正掌握了快子隧穿通道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