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章 烟火里的棱角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烟火里的棱角

李渊把作战靴摆在玄关鞋架最上层时,指腹蹭过靴底的磨损纹路。五年间踏过的沙漠、雨林、雪地,在橡胶上刻下深浅不一的沟壑,此刻却要与苏瑶的米色帆布鞋、李阳的运动鞋、李悦的小白鞋挤在同一方天地里。他顿了顿,终究还是把靴子挪到了鞋柜最深处,换上苏瑶准备的棉拖鞋——深蓝色,带着卡通小熊的图案,是李阳去年淘汰的款式,鞋跟处补着块浅棕色的补丁。

“早饭在厨房温着,小米粥,你爱吃的碱水馒头。”苏瑶的声音从阳台传来,带着洗衣液的清香。她正踮脚晾床单,晨光透过纱窗落在她发顶,把那几缕白发染成了金褐色。李渊走过去时,正好看到她抬手捶了捶腰,这个动作他在视频里见过无数次,却直到此刻才发现,她的背影比记忆里单薄了许多。

“我来吧。”他接过晾衣杆,左膝的钢板在屈膝时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床单是浅蓝色的,印着星星月亮的图案,是李悦房间的。五年前他离家时,这床单还是崭新的,如今边角已经磨出了毛边,被洗得有些发白。

“老毛病又犯了?”苏瑶的手指搭上他的膝盖,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家居裤传过来,带着熟悉的力道按揉着。她的指尖有层薄茧,是常年做家务磨出来的,不像他的茧子,都长在指腹和虎口——那是握枪、握刀、握方向盘磨出来的。

“没事。”李渊握住她的手,这双手曾在他重伤昏迷时,日夜不停地给他擦身、按摩,也曾在无数个等待的夜晚,握着电话直到天亮。他突然发现,她的手比他的小了一圈,指关节有些变形,是去年冬天洗羽绒服时冻的。

“对了,今天上午九点去市局报到。”苏瑶抽回手,从客厅茶几上拿起个牛皮纸文件袋,“转业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治安支队的王支队说,先让你熟悉下内勤流程,不用马上接案子。”

文件袋上印着“市公安局”的烫金字样,里面装着他的转业介绍信、履历表、体检报告。李渊翻到体检报告那页,“左膝半月板损伤”“右耳听力下降”“多处陈旧性骨折”的诊断结果,像一道道勋章,也像一道道枷锁。

“妈,我走了!”李阳背着书包冲出来,嘴里还叼着半个馒头,校服拉链歪在一边。看到李渊,他猛地把馒头咽下去,噎得直瞪眼,“爸,你跟我顺路不?我班主任说想跟你聊聊。”

李渊挑眉:“聊你58分的数学卷?”

李阳的脸瞬间涨红,抓着书包带就往门口窜:“我先走了!”

“站住。”李渊从鞋柜上拿起他的校牌,“昨天就提醒过你,校牌要戴好。”他把校牌别在李阳胸前,指尖触到少年单薄的肩膀,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送他上学的场景。那时李阳才六岁,背着比他还大的书包,死死攥着他的衣角,怯生生地问:“爸爸,你会来接我吗?”

“晚上我去接你。”李渊说。

李阳愣了一下,眼睛亮了亮:“真的?”

“真的。”

少年的身影消失在楼道拐角后,苏瑶把保温杯塞进李渊手里:“里面是枸杞水,王支队是你以前的老战友,说话注意点分寸,别像在部队里那样直来直去。”她替他理了理衬衫领口,动作自然得仿佛他从未离开过,“衬衫是新熨的,裤子是去年给你买的,不知道还合不合身。”

李渊低头看了看自己。藏青色的衬衫,卡其色的休闲裤,这一身让他觉得陌生又拘谨。他穿了十五年作战服,第一次穿便装,竟有些手足无措,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才发现,是少了腰间的武装带,空荡荡的,让他很没有安全感。

“我走了。”他拿起文件袋,走到门口时又停下,“中午……”

“我给你送饭。”苏瑶立刻说,仿佛早就料到他会问,“单位食堂的菜你吃不惯,我给你做了红烧肉,带了米饭。”

李渊“嗯”了一声,推开门。楼道里弥漫着邻居家煎鸡蛋的香味,谁家的孩子在哭,谁家的收音机在唱京剧,这些琐碎的声响像潮水般涌来,将他包裹其中。他站在楼梯口,看着楼下那个骑着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的母亲,看着提着菜篮回来的老人,突然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间——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琐碎与温暖。

一、办公室里的硝烟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在老办公楼的三楼。李渊推开办公室门时,里面正一片嘈杂。靠窗的位置,一个戴眼镜的年轻警员正在对着电脑叹气,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靠门的办公桌前,两个中年民警在争论着什么,声音越来越大;最里面的隔间,挂着“内勤组”牌子的门虚掩着,隐约传来翻文件的声音。

“哟,老李来了!”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快步走过来,脸上堆着热情的笑,是治安支队的王支队。他跟李渊是老战友,当年在同一个侦察连,李渊是班长,他是副班长。

小主,

“王胖子。”李渊伸出手,两人的手掌重重握在一起,力道里带着军人特有的熟练。

“快坐快坐。”王支队拉着他坐到沙发上,给他倒了杯茶,“手续都办好了?身体怎么样?我看你体检报告,左膝那伤不轻啊。”

“死不了。”李渊喝了口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没有部队里的苦丁茶提神,却带着股清甜。

“内勤的活儿不重,主要是整理档案,统计数据,跟各派出所对接。”王支队打开电脑,调出内勤组的工作内容,“你先跟着小张熟悉下,她是内勤组的组长,细心,你有啥不懂的就问她。”

说话间,隔间的门开了。一个穿着警服的年轻女人走出来,齐耳短发,戴着细框眼镜,手里抱着一摞文件,看到李渊时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礼貌的笑:“李哥好,我叫张敏。”

“你好。”李渊站起身,目光在她胸前的警号上扫了一眼——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下意识地记住所有接触过的人的身份信息。

张敏把文件放在桌上,翻开其中一本:“这是近三个月的治安案件统计表,您先看看,熟悉下咱们辖区的情况。主要是邻里纠纷、盗窃案、酒驾,大案要案不多,比较琐碎。”

李渊拿起统计表,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盗窃案高发区在城南的老旧小区,酒驾多集中在周末的夜市街,邻里纠纷大多是因为漏水、噪音……这些与他过去五年接触的绑架、暗杀、恐怖袭击相比,简直像过家家。

“李哥以前在部队是吧?”张敏递过来一杯水,“听王队说,您是兵王?”

李渊的嘴角抽了抽。“兵王”这个称呼,他在部队听了十几年,每次都觉得刺耳。真正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人,没人愿意担这个虚名——那背后是无数牺牲的战友,是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

“就是个老兵。”他淡淡地说。

张敏似乎没听出他语气里的疏离,继续说道:“我爸也是老兵,不过他是炊事班的,总跟我念叨当年在部队的事。说你们这些侦察兵,一个个都是铁打的,枪林弹雨里都不怕……”

她的话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张敏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好,我们马上到。”挂了电话,她对李渊说:“李哥,跟我出个现场吧,城南小区有户人家漏水,把楼下淹了,两家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