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星空擂台上,蔷薇与狮心激战正酣的同时,林凡的意识再次沉入「神州万象图」。
他没有去关注那场正在进行的人杰战,而是循着一道独特的气息而去——那气息并不炽烈,不似霍去病那般锐气逼人,也不似岳飞那般浩然磅礴,反而内敛深沉,透着一种经世致用、洞察人心的智慧光泽。
眼前景象变幻,不再是沙场军营,亦非仙山帝阙,而是一间古朴的书房。
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其上竹简、线装书浩如烟海,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与岁月的气息。
房间中央,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文房四宝井然有序,一盏青灯如豆,映照着一位正伏案疾书的老者。
那老者身着宋朝文官常见的绯色公服,头戴展脚幞头,身形清瘦,面容清癯,皱纹如同干涸土地上的沟壑,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思虑的痕迹。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虽略显浑浊,却深邃如古井,开阖之间,闪烁着洞察世情、明辨利害的睿智光芒。
他握笔的手指枯瘦,却稳如磐石,笔下字迹工整有力,透着一股沉稳与笃定。
正是北宋开国功臣,三度拜相,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于世的赵普,赵则平!
似是察觉到林凡的到来,赵普并未立刻抬头,而是不疾不徐地将笔下最后一个字写完,轻轻搁下毛笔,这才缓缓抬起眼帘,目光平静地落在林凡身上。
“老臣赵普,见过林行者。”他声音平和,略带沙哑,却自有一股久居上位、历经风云的从容气度。
他并未起身,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仿佛林凡的到来早在他预料之中。
林凡不敢怠慢,这位可是辅佐赵匡胤开创大宋基业、奠定文治基础的关键人物,其智谋与政治手腕,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躬身行礼:“晚辈林凡,冒昧打扰则平先生清修。”
赵普摆了摆手,示意林凡在书案对面的蒲团上坐下。
他目光扫过林凡,仿佛能看穿他心中的焦虑与盘算。“林行者此来,可是为了擂台下一战的人选?”
林凡心中微凛,果然瞒不过这些千古英杰。
他坦然道:“先生明鉴。如今擂台局势错综,我华夏虽底蕴深厚,然每战皆需谨慎。下一战对手未明,晚辈特来请教先生,并恳请先生出山,以定乾坤。”
赵普闻言,并未立刻回答,而是伸出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书案上那方温润的砚台,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纷乱年代。
“定乾坤?”赵普轻轻一笑,笑容中带着几分自嘲,几分看透世事的淡然。
“老夫一生,宦海沉浮,所谓‘定乾坤’,不过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罢了。
比不得卫、霍开疆拓土之赫赫武功,亦不如岳鹏举精忠报国之凛然大义。”
他顿了顿,看向林凡,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老夫所长,无非是揣摩人心,平衡利害,于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找到那条最稳妥、最符合大势的道路。
这擂台之争,看似是武力较量,其背后,又何尝不是各国气运、文明理念的博弈?林行者以为呢?”
林凡肃然起敬,赵普一语道破了擂台的本质。
他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
正是因此,才更需要先生这等洞悉全局、老成谋国的智慧。
勇将可胜一阵,然欲在漫长的文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有先生这般能稳固根基、调和阴阳的柱石。”
赵普微微颔首,对林凡的理解表示认可。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卷看似普通的《论语》,轻轻抚摸着略显陈旧的封皮。
“世人皆传我赵普仅凭‘半部《论语》治天下’,”
他语气平淡,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论语》之中,蕴含的不仅是修身齐家之道,更是治国平天下的至理。
仁政爱民,是为根基;尊卑有序,是为骨架;通权达变,是为血脉。”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凡:“而如今,在这英灵殿中,老夫惊喜地发现,这‘半部《论语》’所承载的,不再仅仅是道理,而是……力量。”
随着他的话语,他手中那卷《论语》竟然散发出淡淡的、乳白色的光华!
那光芒并不刺眼,却给人一种中正平和、坚不可摧的感觉。
光芒之中,仿佛有无数读书人的吟诵声,有朝堂之上君臣奏对的景象,有市井之间安居乐业的画卷……那是文治的力量,是秩序的力量,是文明传承的力量!
“英灵殿赋予了我等新生,亦将我等毕生所秉持的‘道’,化为了真实不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