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多重备份

“你说。”陈曦的回应立刻传来,背景音里除了服务器风扇声,似乎还能听到她快速敲击键盘的脆响,她显然也在同时监控着江州和边境的多条战线。

“证据已经由‘潜龙’隐藏,但这还不够。”我语速平缓,确保每个字都清晰无误,“我们需要制作证据的多重备份。不是简单的复制文件,而是一套完整的、物理与数字结合的、分散存储的、具备极高抗毁能力的备份体系。”

我顿了一下,整理着脑海中迅速成型的方案:“这个任务,主要由你在数字世界完成,但需要与‘潜龙’进行一次,也仅此一次的关键数据交互。”

“明白。需要我做什么?”陈曦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切入核心。

“首先,你需要设计一套全新的、与现有所有系统无关的、最高强度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专门用于此次备份。密钥由你离线生成和管理,绝不留存在任何联网设备上。”我下达了第一条指令。这是基础,确保即使备份数据被截获,对方在短期内也无法破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以。给我三十分钟。”陈曦的回答简洁有力,带着技术专家面对挑战时的自信。

“第二,备份的载体,不能使用常规的硬盘、U盘。”我继续部署,思维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啮合,“我们需要使用特殊的一次性写入介质,比如……高密度、耐极端环境的 M-DISC 光盘,或者经过特殊处理的、只能单次写入的固态存储芯片。确保数据一旦写入,无法被篡改或病毒感染。”

“M-DISC 光盘和专用刻录设备,我可以紧急调配。特殊固态芯片需要更专业的渠道,但也能解决。”陈曦快速评估着可行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备份的数据来源和存储方式。”我的声音压低,带着一种战略级的谨慎,“我会通过最高等级的离线通道,联系‘渊默’(‘潜龙’联络代号)。要求他们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王振雄的笔记本电脑和张海的存储盒进行原始数据的镜像提取。注意,是比特级完全镜像,包括所有隐藏分区、扇区信息、删除痕迹,确保与原始证据物理状态完全一致。提取过程,必须在完全断网、电磁屏蔽的环境下进行。”

“镜像提取是标准操作,‘潜龙’的专家应该可以完成。”陈曦确认道。

“提取出来的原始镜像数据,由‘潜龙’使用绝对安全的物理方式——比如,通过伪装成普通货物的物流,或者由不同路线的‘潜龙’队员分别携带——传递到你指定的、绝对干净的接收点。这个接收点不能是你的常用工作地点,甚至不能在国内。你需要建立一个临时的、一次性的、位于境外某个中立地区、通过匿名网络和硬件访问的‘洁净房’。”我说出了计划中最关键、也最冒险的一环。将数据传递出境,风险极高,但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开对手可能在国内布下的天罗地网。

陈曦在那边沉默了几秒,显然也在评估这个方案的巨大风险和操作难度。“……可以做到。我会在境外租赁一处短期服务器机柜,使用匿名身份和加密货币支付,配置一次性使用的硬件,并在数据接收并处理完成后,物理销毁所有硬件,清除所有远程访问痕迹。”

“好。”我点了点头,对她能力有着绝对的信任,“数据到达‘洁净房’后,你利用设计好的新算法进行加密,然后分别写入多份 M-DISC 光盘和特殊固态芯片。每一份备份载体,都要独立包装,使用不同的物理防护措施。”

“备份的数量和分发计划?”陈曦追问。

“制作至少五份完整的加密备份。”我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其中两份,由你通过不同的、绝对可靠的国际渠道,分别寄存到两个不同的、与我国有司法合作但政治中立的国际银行保险库,使用匿名保管箱。另外两份,由‘潜龙’小组负责,隐藏在国内两个截然不同、且与他们主要隐藏点无关的安全位置。最后一份……”我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由你保管。但保管方式,不能是实体载体。”

陈曦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拆分加密,分布式存储于全球多个匿名、去中心化的云存储节点,使用强密码和多重验证保护,且单个节点无法还原完整数据。”

“没错。鸡蛋不仅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要把篮子放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把鸡蛋打碎,分开保存。”我肯定了她的方案,“这样一来,即使某个或某几个备份点被破坏,我们依然有能力恢复出完整的证据。而且,这种分布式存储方式,几乎不可能被一次性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