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映溪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让萧墨玄和崔佑璋这两位身处权力中心、自幼便思考治国之道的天之骄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是啊,为何历代王朝,开国与继任之君往往雄才大略,而越到后期,君主的能力似乎就越发平庸,甚至出现昏聩之辈?
这绝非简单的“龙生龙凤生凤”可以解释,更非那些玄而又玄的“天命”、“气运”之说能概括。
萧墨玄目光锐利地看向杨映溪,他知道她既然敢提出这个问题,心中必然已有不同于世俗的见解。“秦公子有何高见?本王与佑璋,愿闻其详。”他放下了手中的议案,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极大的兴趣。
崔佑璋也收敛了神色,认真倾听起来。这个问题困扰他已久,他渴望听到一个能真正说服他的答案。
杨映溪看着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心中微定。她组织了一下语言,用尽量平实易懂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实,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面临的时代格局都有所不同。”
“首先,……”她缓缓道,“一代、二代的帝王,尤其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基本都是身处乱局,历经战火,深知民间疾苦,通晓人情世故,更在尸山血海中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杀伐决断的魄力。这样的帝王驾驭群臣的手腕,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是天生的领袖。”
“而的继任者,三代,四代的帝王,虽未必经历过开国血战,但通常成长于王朝初创、百废待兴之际,耳濡目染的是父辈的励精图治,面临的是巩固政权、稳定天下的重任,身边环绕的也多是开国功臣,能力与忠诚都经过考验。
他们依然保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奋斗精神;所以他们可能很难突破父辈的成就,但是做个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从第三代、第四代开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杨映溪话锋一转,“君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朝堂上的重臣大多是权贵之家的二代、三代,这些人同样也是成长于富贵之中。
虽然同样学习的是经史子集、帝王心术,却远离市井,不识五谷,更不知民间真正的疾苦为何物。无论是皇帝还是朝中的大臣,他们的世界,都被高高的宫墙所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