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齐宣王也不是来者不拒。有个叫淳于髡的学者,一天之内给他推荐了七个贤士。齐宣王有点怀疑:你这一天就找七个能人,怕不是糊弄我吧?淳于髡嘿嘿一笑:大王您看,鸟要是同类,总能聚到一块儿;兽要是同类,也总在一块儿跑。我淳于髡就是个贤人,找几个 fellow 还不容易?齐宣王一听乐了,全给安排了官职。
这稷下学宫不仅帮齐国网罗了人才,还成了齐国的文化名片。别的国家一提齐国,都说:人家那儿不光有钱有兵,还有文化,得敬重着点。齐宣王这波操作,算是把软实力玩明白了。
齐宣王这人,优点不少,缺点也挺明显,比如有点爱面子,还喜欢搞点形式主义。
最有名的就是滥竽充数这事儿。他特别喜欢听吹竽,还得是三百人一起吹,觉得这样才有排面。有个叫南郭先生的,压根不会吹竽,见有机可乘,就混进了乐队。每次演奏,他都装作很投入的样子,鼓着腮帮子晃脑袋,混在人群里滥竽充数。齐宣王也没细看,反正人多热闹,工资照发不误。直到后来齐湣王继位,人家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这才露了馅,连夜卷铺盖跑路了。这事儿后来成了笑话,不过也说明齐宣王有时候确实有点抓大放小,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
但你要说他完全糊涂,也不对。有回一个叫颜斶的隐士被请到宫里,齐宣王坐在龙椅上,大大咧咧地说:颜斶,过来!换作别人,早就颠颠地跑过去了,可颜斶站在原地没动,反而说:大王,您过来!
旁边的大臣们吓坏了,指着颜斶骂:你胆子也太大了!大王叫你过来,你还敢叫大王过去?颜斶不急不慢地说:我要是过去,那是我趋炎附势;大王要是过来,那是他尊重贤士。您说,是让大王落个尊重贤士的名声好,还是让我落个趋炎附势的名声好?
齐宣王脸一下子就红了,心里有点不爽,但又觉得这话有道理。他叹了口气说:先生说得对,是我错了。您要是肯留下来辅佐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出门还有车坐,咋样?颜斶摆摆手:我还是回我的乡下吧,晚吃不如早吃踏实,步行不如坐车自在,清静日子过着舒坦。说完,真就转身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宣王愣在那儿半天,后来对大臣们说:这颜斶是个有骨气的人啊,咱们以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从那以后,他对有本事的人,确实多了几分尊重,不像以前那样只看重排场了。
光有文化不行,战国江湖,拳头硬才是硬道理。齐宣王在打仗这事上,虽然不如他爹齐威王那么猛,但也干了几件露脸的事。
当时魏国虽然元气大伤,但还霸占着赵国的邯郸,时不时欺负一下周边小国。赵国打不过魏国,就来齐国求救。齐宣王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别管闲事,免得得罪魏国。田忌(就是跟孙膑搭档的那位)说:必须管!魏国要是太强了, next 就该欺负咱们了。齐宣王拍板:
他派田忌和孙膑率军救赵。孙膑这老狐狸,不直接去邯郸,反而带着人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一听老家被围,赶紧从邯郸撤军回援,结果在桂陵被齐军打了个埋伏,输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齐宣王接到捷报,高兴得在宫里摆了三天宴席,连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都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