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精壮:对投降和俘获的近两万刘备军士卒进行严格筛选,剔除老弱病残,最终择其精壮骁勇者约八千人。
打散重编:这八千人并未单独成军,而是被彻底打散,以“什”、“队”为单位,分批补充进颜良、文丑、张合、高览等主力将领的部队中。同时,从各主力部队中抽调部分老兵作为基层骨干,融入新编单位,以确保控制和战斗力。此举既补充了攻城战的损耗,增强了各军实力,又避免了降卒聚集成势的风险。
妥善安置:对于淘汰下来的老弱,愿意归农的,分给荒地、种子,纳入屯田体系;愿意从事军工的,则编入各地的匠作营。
厚待伤患:对双方受伤被俘的士卒,一视同仁,尽力救治,此举极大地软化了抵抗意志,赢得了“仁义”之名。
经过整编,袁绍在中原战场的总兵力不降反升,且基层士兵结构更加多元化,河北、中原、豫州兵员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天下兵源为袁氏所用”的雏形。
小主,
第三拳:识英才,擢俊杰。
在袁绍(晋王)的特别授意下,一场针对年轻才俊的选拔与提拔,悄然展开。这一环节,他亲自过问,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识人眼光。
邓艾:这个在谯郡之战中展现出非凡洞察力和战术思维的年轻参赞,被袁绍破格提拔为校尉,调入驻扎寿春的荀攸东路军团,独领一军,负责前沿侦察与机动策应任务。袁绍甚至亲自召见,勉励其“戒骄戒躁,多观大势”,令邓艾感激涕零。
杨修:其人在东路负责檄文、流言等文事,言辞犀利,切中要害,有效扰乱了江夏军心。袁绍赞其“才思敏捷,堪当大任”,擢升其为参军祭酒,随侍中军,参赞机要。
司马懿:虽在程昱麾下处理军务,未直接参与前线谋划,但其办事精干,沉默寡言却能将繁杂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偶有建议亦能切中肯綮。袁绍(深知其潜力)亦不吝赞赏,称其“沉稳有度,后生可畏”,令其继续在程昱麾下历练,但品秩得以提升。
曹休、夏侯尚的调动:袁绍对这两位在荀攸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另有安排。他下令将曹休调入张辽麾下,将夏侯尚调入高顺麾下,令二将即刻前往宛城曹仁军中报到,随北路军团参与即将到来的伐荆之战。此举意在让这两位曹氏夏侯氏的俊杰,在不同风格的宿将麾下接受磨砺,同时加强北路军团的人才储备。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迅速稳定了豫州,更让袁绍麾下的人才梯队更加丰富和年轻化。河北旧将、中原降臣、豫州新锐,以及曹氏夏侯氏的青年才俊,共同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画卷。袁绍通过“恩威并施,唯才是举”的策略,将这些原本可能离心离德的力量,初步凝聚在一起。
数日后,赵云护送徐庶抵达汝南大营。徐庶被“请”入袁绍帅帐时,面色沉静,眼神中却带着一丝难以释然的落寞与决绝。
“元直先生,委屈你了。”袁绍并未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反而起身相迎,语气平和。
徐庶拱手一礼,不卑不亢:“败军之谋士,阶下之囚徒,不敢当大王如此。庶既已被擒,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唯望大王莫要为难庶之老母。”
袁绍微微一笑,示意左右看座:“先生何出此言?孤虽不才,亦知先生乃当世奇士,孝义双全。颍川之事,乃两军交锋,各为其主,文和之策,虽略显……促狭,然亦为求才之心切耳。老夫人处,孤已派人多加看顾,绝无怠慢,先生尽可放心。”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诚恳:“刘备,虽称英雄,然志大才疏,漂泊半生,终难成事。今汝南已破,其南遁荆州,然荆州刘景升病入膏肓,蔡瑁蒯越辈只求自保,孙策周瑜鹰视狼顾,刘备此去,无非寄人篱下,苟延残喘耳。先生满腹才华,一身韬略,难道真要随之殉葬于这无可挽回之败局乎?”
徐庶沉默不语。袁绍的话,句句戳中他心中的痛处。刘备的失败,他亲眼见证;袁绍的势大,他亲身感受。更重要的是,他返回颍川所见,晋王麾下并非残暴不仁,反而治理得法,百姓渐安。这与刘备治下汝南的困窘形成了鲜明对比。
贾诩在一旁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元直乃智士,当明天下大势。汉室倾颓,非人力可挽。大王奉天子以讨不臣,扫平群雄,重归一统,乃顺天应人之举。先生欲行仁政、济天下,辅佐大王,其功业岂不远胜于辅一隅之刘备,徒耗心力于无望之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