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在徐州接到王命,心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将徐州防务仔细交割给臧霸、陈登后,便带着一批亲随,快马加鞭赶赴被选定为主力水军基地的巢湖。与此同时,他传令青州的“北洋水师”,将现有船只、人员、物资清单火速报来,并选派精通航海、造船的骨干前来巢湖汇合,交流经验。
在前往巢湖的途中,太史慈与先行抵达的徐质、蒋济会合。三人并未直接入驻已初具规模的巢湖水寨,而是沿着长江北岸及主要支流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实地勘察。
站在巢湖入江口,望着浩渺江面与江东隐约的帆影,太史慈对二人坦言:“慈本陆将,于水战实是外行。今后水师之事,仰仗二位多多费心。徐将军负责练兵,务必严厉;蒋参军负责谋略,务求周全。我等三人,当同心协力,不负王命!”
徐质抱拳,声如金石:“督帅放心,质必使北地儿郎,尽成弄潮健儿!”
蒋济亦躬身道:“济定当竭尽所能,为我水师谋划胜机。”
青徐基石: 来自青州的汇报和骨干抵达后,令太史慈等人精神一振。原来,袁绍确有先见之明,早在袁谭出任青州牧之初,便密令其利用青州沿海的地理优势和原有的造船基础,以“巡海防盗”为名,秘密筹建水军。数年下来,在东莱黄县、琅琊介亭等地,已建立起数个颇具规模的船坞,招募熟悉水性的沿海子弟为卒,打造了以“海鹘”、“艨艟”为主的舰船百余艘,积累了宝贵的造船与初步训练经验。这支被称为“北洋水师”的力量,虽然规模尚不能与江东主力相比,且更擅长沿海航行,但其存在,为巢湖主力水师的快速组建提供了宝贵的种子人员、技术储备和部分现成装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巢湖练兵: 有了青徐的底子,巢湖水寨的建设与训练少走了许多弯路。徐质练兵,堪称酷烈。他下令所有新募水卒,无论原本是北军精锐还是新招水手,一律从最基础的泅渡、操舟开始。巢湖之上,无论风雨,终日可见士卒们在浪涛中搏击,在舟筏上练习平衡与协作。呕吐、落水者每日不绝,徐质立于旗舰之上,目光冷峻:“欲成水师,先习水性!今日之苦,换他日江上生机!” 在如此严苛的训练下,一支原本畏水如虎的军队,逐渐开始适应并驾驭脚下的波涛。
利器研制: 将作大营的成果也陆续送达。刘晔与马钧根据太史慈等人反馈的需求,并未完全照搬江东船型,而是结合北方特点,设计制造了数种新船:
“楼船”巨舰:体势雄壮,如水上城垣,可载士卒数百,甲板宽阔,预设了安装大型器械的基座。
改进型“艨艟”:船体更为坚固,部分关键部位尝试包裹铁皮,船首设坚固撞角,强调冲击与抗冲击能力。
多桨“走舸”:轻捷快速,用于机动与突击。
同时,马钧改良的重型床弩和尝试小型化的投石机(火炮)也开始在楼船上进行安装测试,意图在远程打击上压制敌军。
谋战方略: 蒋济则综合各方信息,着手制定水战方略。他提出,未来与江东水军的决战,应发挥己方船坚、弩猛、势大的优势,避免与敌在狭窄水域纠缠跳帮。主张以大型楼船为核心,结为坚固水寨,稳扎稳打,依靠强大的远程火力消耗敌军。同时,辅以青徐水师沿海南下策应,以及训练“水鬼”进行水下破袭等奇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