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太学重光,文教复兴

建安十年夏,许都的扩建工程已近尾声,一座恢弘崭新的建筑群在城南拔地而起,其规制远超寻常官署,亭台楼阁,鳞次栉比,中央更矗立着一座巍峨的明堂。这里,便是即将取代邺城旧址,成为天下文教新核心的——许都太学。

这一日,晋王府内,袁绍正与荀彧、曹操商议太学迁址及后续事宜。案头摆放着尚书台拟定的《兴学令》草案。

“文若,孟德,太学乃养士之所,教化之源。昔日董卓乱政,太学零落,典籍散佚,实为国之殇痛。”袁绍语气沉凝,“孤在河北时,便延请郑康成公于邺城重开太学,如今王业已定许都,太学亦当随迁于此,且规模、制度,皆需超越前代!”

荀彧颔首道:“王爷明见。太学随驾迁都,正合‘政教合一’之古义。且许都地处中原,四方辐辏,更便于汇聚天下英才。郑公海内大儒,由他主持迁建,学问传承无忧。”

曹操目光锐利,补充道:“然太学之设,非仅为学问。昔日太学生,常议论朝政,褒贬人物,乃至结成党羽,成为动荡之源。此次重建,需立新规,使其不仅为学术之地,更为王爷培育忠臣良吏之所。”

“孟德所言,深得孤心!”袁绍击节赞叹,“孤要的太学生,将来走出这明堂,便是孤的门生,是天子的门生!他们的学问,要能为新政所用;他们的忠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朝廷!”

他指向《兴学令》草案,决然道:“即刻以朝廷名义,颁行《兴学令》:其一,命太常卿郑玄总领太学迁建事宜,并继续担任太学祭酒(注:此为荣誉尊称,实际行政首脑为博士祭酒),王朗为博士祭酒,负责日常教务、考课!桓玠为司业,协助管理!陈矫为典学从事,专司学籍、档案,务必使每一名太学生之来历、学业、考评,皆有据可查!”

“其二,”袁绍继续道,“令各州郡县,皆需仿效太学,兴办官学,择贤者为师,教材需由许都太学审定。形成太学—州学—郡学—县学四级官学体系,层层选拔,优秀者方可入读太学!如此,天下读书人,自蒙学始,便知学问之途,尽归于王化!”

“其三,明确太学生之出路!太学毕业之博士弟子,经考核,可直接授官,或入尚书台、御史台为郎官,或派往地方为长吏!孤要让天下人明白,入太学,便是登天之梯!”

王命既下,整个文教系统立刻高速运转起来。诏令以八百里加急发往尚在邺城的郑玄处,同时,许都的新太学工地,更是日夜赶工。王朗、桓玠、陈矫三人,成为了最忙碌的人。王朗负责协调建筑规制、博士聘任、课程设置;桓玠奔走于各部,调拨钱粮物资;陈矫则开始设计一套前所未有的、详密的学籍管理制度,准备迎接来自全国的学生。

一场将深刻影响未来数百年人才流向与思想格局的文教大迁徙与重建,就此展开。

邺城,旧太学内,已然是一片收拾行装的忙碌景象。年逾花甲、须发皆白的大儒郑玄,抚摸着讲堂前的古柏,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这里是他倾注心血,在乱世中保存下的一缕文脉。

“康成公,许都来信,晋王殿下对太学寄予厚望,新学舍规制宏大,远超邺城。”身边的学生轻声说道。

郑玄收回目光,望向南方,喟然长叹:“晋王志在混一,文教先行。邺城虽好,终非王都。学问之道,亦当随王化而南迁。传令下去,所有典籍、仪仗,妥善装箱,一片竹简也不得遗漏!所有博士、弟子,愿随迁者,三日后启程!”

数日后,一支庞大的车队从邺城出发,绵延数里。车上装载的不仅是成千上万的竹简、帛书,更是自汉武帝以来积淀的学术传承。郑玄乘坐安车,行走在队伍中间,虽路途劳顿,精神却愈发矍铄。他深知,此次南迁,绝非简单的地址变更,而是要将学问的种子,播撒到权力中心,让其真正成为经世济民的力量。

几乎在同一时间,许都新太学,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主人——博士祭酒王朗、司业桓玠和典学从事陈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