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常山赵云,慧眼识珠

就在邺城因为刘备集团的到来而暗流涌动之际,一支轻骑小队正悄然北上,直赴常山国真定县。他们的使命,源于袁绍在平原之行后,于心中埋下的一颗种子——那颗名为“赵云”的种子。

真定赵家庄,一个看似普通的北方村落。时值深秋,田野一片金黄,农人正忙于收割。而在村东头的一处简陋院落里,一名青年正手持一柄寻常的铁枪,于落叶纷飞中静静练习。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尽管衣着朴素,眉宇间却自带一股英挺之气,动作沉稳矫健,一招一式虽不花哨,却劲力内蕴,隐有风雷之声。此人正是赵云,赵子龙。

他收起长枪,望着南方,眉头微蹙,眼中带着一丝难以释怀的怅惘。数月前,他怀着一腔报国热忱,与本郡数名志同道合的少年一同前往幽州,欲投奔当时名声赫赫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冀望在其麾下建功立业,驱逐胡虏,保境安民。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公孙瓒固然勇武,但其人骄横跋扈,对待士卒百姓苛刻,更与仁政爱民的幽州牧刘虞势同水火,内斗不休。尤其令赵云心寒的是,当他说出自己来自常山真定,与刘备同乡时,公孙瓒竟带着讥诮的语气道:“闻汝乡人刘备,自称帝室之胄,如今却屈身平原小县,可见虚名无实。汝既来投我,当知谁能真正给予尔等功名富贵!”

那一刻,赵云心中对“英雄”的想象轰然崩塌。他意识到,公孙瓒并非他寻觅的明主,其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非是能匡扶天下、拯救黎民之人。于是,他借口家中有事,毅然离开了幽州军,返回了故乡。归来后,他一边耕读练武,一边冷眼观察着天下大势,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等待。

“子龙!子龙!”一名同乡少年气喘吁吁地跑来,“庄里来了几位先生,骑着高头大马,衣着不凡,指名道姓要见你!说是从邺城来的!”

“邺城?”赵云心中一凛。那是如今河北霸主袁绍的治所。

来到赵家简陋的厅堂,赵云见到了三位来客。为首一人年约四旬,面容清雅,气质温润,乃是袁绍麾下谋士,颍川名士荀谌(字友若)。他受袁绍重托,亲自前来。身旁两人,一是其侄荀攸(字公达),另一人则是能言善辩的使者。

“这位便是赵云赵子龙壮士吧?”荀谌起身,笑容和煦,毫无高官谋士的架子,“在下颍川荀谌,荀友若,这位是舍侄荀攸,荀公达。我等奉大将军、冀州牧袁公之命,特来拜会壮士。”

赵云心中震动,袁绍麾下重量级谋士亲自前来?他连忙还礼:“山野鄙夫赵云,不知荀先生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不知大将军寻云,有何见教?”

荀谌并未直接说明来意,而是如同闲话家常般,与赵云聊起了天下大势,民生疾苦。他言辞恳切,见解深刻,对袁绍在河北推行的屯田、兴学、吏治等政策如数家珍,描绘出一幅乱世中难得的“政清民和”图景。

“袁公尝言,打天下靠兵马,治天下需良吏,安天下则需民心。”荀谌慨然道,“如今董卓伏诛,天下纷扰,非有雄才大略、心怀天下者,不能廓清寰宇,再造太平。袁公志在于此,然深感人才难得,尤其渴求如子龙这般忠勇兼备、明辨是非的年轻才俊。”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赵云。他在幽州见惯了公孙瓒的暴戾,如今听闻袁绍的施政理念,顿觉耳目一新,心生向往。

这时,荀攸才适时开口,语气平和却直指要害:“听闻子龙前番曾往幽州?”

赵云神色一黯,坦然道:“不瞒先生,云确曾往幽州,欲投公孙伯圭。然见其御下无恩,与刘幽州相争,非仁者之师,故而中道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