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抚定太行,流民归心

袁绍满意点头:“好!有公明此言,我心甚慰。”他环视众人,最终目光落在一直静听的崔琰身上:“季珪(崔琰字),你素有名望,刚正不阿,此事关乎民生根本,涉及钱粮调配、官吏选派,千头万绪,非能臣不可为之。我便将此抚民屯田重任,全权交予你与公与共同负责!审配、逢纪,你二人需倾力配合,调拨钱粮物资,不得有误!”

崔琰肃然出列:“琰,必竭尽全力,不负主公重托!”

沮授、审配、逢纪亦齐声领命。

“麴义、张合、高览!”

“末将在!”三将出列。

“命你等协助崔别驾、沮监军,负责屯田区的划定、护卫及流民青壮的编练、遴选事宜。”

“徐晃!”

“末将在!”

“命你为抚民司副使,协助崔、沮二位,主要负责与白波旧部及流民的沟通、宣导,并主持新军的编练筹备!你要让他们明白,放下兵器,拿起锄头,是为自己挣一份家业;拿起新的兵器,则是为守护这份家业而战!”

“末将遵命!必不负主公信任!”徐晃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是莫大的信任与重托。

一场旨在消化吸收数十万白波流民,将其转化为自身根基的宏大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政令一出,整个冀州的官僚机器开始围绕着“抚民屯田”这一中心任务高速运转起来。

崔琰与沮授雷厉风行,立刻组建了专门的“抚民司”,以邺城为中心,辐射各郡。他们从州郡抽调干练官吏,并大胆启用了一些素有清名的寒门士子甚至流民中识文断字、风评较好者,充任基层吏员。

徐晃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带着一队亲兵,深入流民聚集区,用他那带着河东口音的话语,向惶惑不安的旧日同袍们宣讲政策:

“乡亲们!父老们!我,徐晃,徐公明!昔日与诸位同在白波求活!今日,我来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车骑将军袁公,仁德布于四海,不忍见我等颠沛流离,特下令,分予我等田地、粮种、农具!让我们在此安家落户,垦荒屯田!所产粮食,大部分归我们自己所有!愿意从军者,将军亦敞开大门,择优录用,俸禄粮饷,与冀州老兵一体对待!此乃再造之恩,我等岂能不感激涕零,安心生产,以报袁公?”

他的现身说法,比任何官样文章都更具说服力。许多原本持观望、怀疑态度的白波旧部,开始心动。

紧接着是繁琐而细致的人口登记与土地划分。沮授设计了详细的表格文书,要求登记姓名、籍贯、年龄、技能、家庭成员,甚至原有部曲隶属。过程中,崔琰铁面无私,严令禁止胥吏欺压、索贿,袁绍更是派出了以执法严厉着称的韩浩作为巡查使,巡视各地,一经发现贪腐或虐待流民者,立即拿下,从严惩处。此举迅速安定了流民之心,也树立了新政权的威信。

土地划分则结合了军屯与民屯。在战略要地或大片荒芜之地,由麴义、张合等派兵护卫,组织青壮流民进行大规模军屯,实行军事化管理,收获按比例上交军仓。在靠近现有村落的地方,则划分田亩,编为民户,发放“田契”(一种临时凭证),鼓励其安家落户,税率给予优惠。

与此同时,在徐晃和高览的主持下,一场大规模的遴选在各屯田点展开。身体强健、有武艺基础、背景相对清白的青壮被挑选出来,单独编营。徐晃亲自考核,以其在白波军中的威望和自身的勇武折服众人,初步遴选出了约八千人的队伍,暂命名为“太行营”,由徐晃兼任统帅,开始进行基础的队列、纪律操练。袁绍承诺,待其成军,将配发与冀州主力同等的装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新政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部分被划为屯区的荒地,虽无主,但某些豪强早已视为禁脔;流民的涌入,也使得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引起部分本地百姓的不满。更有人暗中散播谣言,说袁绍此举是为了将流民骗去充作苦力,或是在军中充当炮灰。

危机在一个名为“滏口”的大型屯田区爆发。此地聚集了数万流民,工作繁重,而当地一名赵姓豪强,因一片山林被划入屯区,心怀不满,勾结了几个原白波军中的小头目,暗中煽动,散布“袁军欲在秋后坑杀降众”的谣言。加之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粮食供应一度紧张,顿时引发了大规模的骚动。数千流民聚集起来,围堵了屯田官署,要求发放更多口粮并允许他们离开。

消息传到邺城,颜良、文丑立刻请命率军镇压。袁绍却摇了摇头,他看向崔琰、沮授和徐晃:“看来,有人想试试我袁本初的刀锋,是否只对外而不对内。也正好,借此机会,让所有人看清,何谓‘恩威并施’。”

他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