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竹注视着她,问道:“接下来有何打算?”
武瞾的回答令他们意外,却也是眼下最合适的对策。
“大赦天下!”
杨右略显诧异,沉吟道:“此举确实大胆。”
“但足以堵住悠悠众口。”
虚竹点头赞同:“虽难令权贵缄默,至少能安抚民心。”
杨右无奈一笑:“百姓中历经数朝者不在少数,什么风浪没见过?他们所求,不过是一位仁德明君罢了。”
话音未落,武瞾眼中骤然亮起光彩。
“明君——”她神采飞扬,“既如此,我便做一位无可挑剔的明君!”
三人相视而笑。
“这下叛军该束手无策了吧?”
果然,武瞾回宫不久,便颁布首道诏令——大赦天下。
朝堂反对之声虽有,却迅速被支持者压倒。而那些暗通叛军的官员听闻此令,顿时面如死灰。
自武曌独揽大权后,反对势力便在暗中筹谋 ** 。民间之所以迅速得知风声,皆因朝堂官员刻意散布。为削弱武曌势力,众臣以武曌残暴嗜杀,一夜屠戮无数抗命者皆尸骨无存等言论 ** 民心,更打出 ** ** 旗号。
部分百姓受蛊惑,或参与反抗,甚有激进者欲行刺武曌。内忧外患之际,女子称帝的质疑声更令武曌陷入自我怀疑。幸得虚竹杨右辅佐,她暂离朝政赴九洲道场,阅毕《日月当空》终重拾信念。
大赦令颁布后,民间反声渐息。虽百姓尚未确信女帝贤明,但此举已扭转其暴戾形象。既无 ** ,叛乱自然失去根基——纵要起事,也须待治国失当之时。如今更多人开始质疑:当初 ** 反抗的势力,究竟是何居心?
民心既转,何不借此良机一统大唐?虚竹此言,正契武曌连日所思。
若说她从前不敢贸然称帝,皆因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而今,时机已然成熟!
朕正有此意!
这些时日,朕一直在静候良机!
她的眼神比往日更为坚毅。
一个辉煌的盛唐气象,仿佛已在她眼前徐徐展开。
杨右含笑道: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你都创造了历史。
谨向我们首位女皇致敬!
三人驻足 ** ,恍惚间又忆起九洲道场的旧日时光。
武瞾登基之际,举国上下议论纷纷。
虽再无公然反对者,但这些人心底尚未真正臣服。
他们只是从激烈反对转为静观其变。
对于大唐的未来走向,众人皆在密切关注着这位女皇的一举一动。
武瞾回望统一后的大唐河山,心中明镜似的——这条 ** 之路,才刚刚开始!
第一百七十八:东方不败造访九洲道场!
武瞾一统大唐的壮举,
震动整个九洲大地!
这堪称旷古未有的奇事。
不仅因其女子称帝的非凡之举,
更令人惊叹的是——
从平定前朝到登基称帝,
竟只在弹指之间完成。
就在这短短时日里,
谁能料到大唐竟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变!
听闻消息的张无忌,
终于卸下心头重负。
虽不似虚竹与杨右那般常伴君侧,
但他始终关注着武瞾这段时日的励精图治。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外人听到的不过是些闲言碎语。
然而对于武瞾而言,她正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朝堂上的非议,市井间的流言,无不考验着她的意志。
你当真做到了!
张无忌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他由衷地为武瞾感到欣喜。
隐居桃花岛的黄药师听闻此事,内心同样澎湃。但这激动并非源于武瞾统一大唐的功业。他早已远离庙堂纷争,无论是 ** 更迭还是皇族变故,都与他无关。正因如此,世人评价他性情乖张,行事怪异。
有人说他孤傲护短,也有人称赞他潇洒如风,身法诡谲似鬼魅。这些评说,他全然不屑一顾。
真正令他振奋的,是知晓武瞾师承何人。林飞的实力深浅,他始终难以揣度。只知此人修为高深,却不知究竟高到何种境界。如今爱女黄蓉追随林飞左右,而武瞾能在短期内一统大唐,登上帝位,这无疑印证了林飞的非凡实力。
想到女儿托付给这样的强者,他终于可以安心。看似与世隔绝的桃花岛,实则精通五行八卦、奇门遁甲,更通晓农桑水利、兵法韬略。消息之灵通,丝毫不逊于移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