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喊 “宇宙王万岁 “时的声音不大不小,刚好像热闹街头人们说话的音量,既不会震耳,让人觉得刺耳,又能让周围人听清,每个字都清晰可辨,这个音量刚好能盖过他袖口微型发射器向暗网传输数据时的电磁噪音 —— 发射器是用纳米材料制成的,体积比米粒还小,藏在袖口的龙纹花纹里,龙鳞的缝隙刚好能遮住它,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只有用专用的探测仪才能检测到它的存在;发射器的天线细如发丝,是用碳纤维制成的,坚韧且隐蔽,只有在传输数据时才会悄悄探出头,像龙吐出的细小舌头,传输完后又迅速收回;那噪音的频率与中微子在强磁场中的振动频率一致,隐蔽得如同藏在恒星光芒里的暗物质,难以被察觉,当时负责监测的舒美丽也是凭借多年的经验 —— 她对中微子频率的感知比常人灵敏三倍,像长了双能听出宇宙细语的耳朵,能分辨出最细微的频率变化,才隐约感觉到一丝异常的波动,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颗石子,在她的监测屏上留下一道细微的波纹,波纹虽淡,却逃不过她的眼睛。
但座椅下的量子探测器已经捕捉到他肾上腺素的异常波动 —— 探测器是米凡提前布置的,表面伪装成普通的座椅装饰,是一朵小小的金属星花,花瓣的边缘打磨得很光滑,摸起来没有丝毫毛刺,米凡安装时特意把星花的朝向对准原星的方向,说是 “让探测器也朝着家的方向”,仿佛这样能让探测器更灵敏;它的颜色与座椅的深紫色一致,是用特殊的涂料喷涂的,不仔细看会以为是座椅本身的装饰,完美融入周围环境;探测器的感应范围像一个一米宽的保护圈,能把周围的动静都收进来,连细微的激素波动都逃不过,哪怕是肾上腺素浓度的微小变化也能精准捕捉;这段数据加密后化作舒美丽终端里的红色脉冲,脉冲跳动的节奏像危险警报的心跳,每秒跳两下,急促却不慌乱,每一次跳动都在提醒她危险的临近,让她瞬间警惕起来,指尖下意识地按在了终端的紧急呼叫按钮上,指节因为用力有些发白,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这组脉冲与米凡三年前预判的 “背叛概率曲线 “完全重合 —— 那时米凡在公式旁批注:“当利益的引力超过忠诚的谐振频率,背叛就会像超新星爆发一样不可避免。“批注的字迹刚劲有力,透着他对人性与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
小主,
批注的墨迹里混着他当时研磨的原星墨石粉末,墨石是他从原星黄山带回的,当年他在黄山写生时,特意在天都峰下捡了块墨石,墨石表面还带着黄山云雾的痕迹,磨成粉时还带着淡淡的土腥味,是故乡泥土的味道,磨墨时他还特意用了黄山的泉水,说是 “这样磨出的墨才够香”;此刻在灯光下泛着故乡的光泽,这些粉末的晶体结构与原星地壳中的石英晶体完全相同,用专业仪器检测时,衍射图案与石英晶体的标准图案完全重合,硬度像原星上常见的石英石,用指甲划都不会留下痕迹,像带着原星地壳的 “硬度身份证 “,证明它来自那片熟悉的土地;而且那条背叛概率曲线的拐点处,还标注着原星的公转周期,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具体来说是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二天,像原星绕着恒星走一圈的准确脚步,每一步都踩着时间的节拍,不差一分一秒;这个周期与原星回归年的实际长度完全一致,当年天文学家为了摸清这个周期,从古代用圭表测影子,在平地上立起一根木杆,记录日影的长短变化,到现代用原子钟计时,精确到毫秒级,误差不超过千万分之一秒,花了数千年的时间观测与计算,才让这个数值精准得没有一丝偏差,像把原星的时间密码刻进了公式里,让宇宙都记住了原星的时间节奏。
米凡父母的量子眼镜将宇会宫转化为多维视角 —— 眼镜是米凡特意为他们定制的,镜架用的是原星的钛合金,轻便且耐腐蚀,戴在脸上几乎感觉不到重量,长时间佩戴也不会觉得疲劳;镜架内侧除了刻着他们的名字缩写 “L Y““M H“,还刻着一行极小的字 ——“给爸爸妈妈的宇宙眼镜”,是米凡用激光雕刻的,字体边缘还带着细微的毛刺,像没藏好的心意,悄悄诉说着他对父母的爱;在他们的视野里,宇宙王头顶的光晕是淡金色的,光晕里还能看到细微的能量流动,像水流在缓缓循环,比米凡推导超光速公式时弱了一成多一点 —— 光晕的强度与思维的能量损耗成正比,像思维活动留下的 “能量影子 “,光晕越弱,说明思维消耗的能量越多,他们据此判断宇宙王此刻的状态并不轻松,可能在思考关乎宇宙文明的复杂决策,连眉头都下意识地皱着,眉心处还能看到淡淡的纹路;而米凡留在座椅扶手上的指纹,正以量子隧穿效应向宇宙王的手掌移动,指纹的边缘带着极细的汗渍痕迹,汗渍在灯光下泛着极淡的光泽,那是米凡紧张时留下的 —— 他每次遇到重要场合都会轻微出汗,这是从小就有的习惯,小时候考试前他也会这样,手心总是湿湿的;汗渍分子带着原星独有的同位素标记,其中氧 - 18 的含量比其他星球多了三个小百分点,这是原星极地冰川融水的典型特征,像汗渍里藏着原星极地的 “水分子密码 “,当年科考队就是通过这个同位素标记,确定了原星冰川的形成年代,从而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史,那些冰川里还冻着数万年前的花粉,花粉的形状完整,是原星的 “时光胶囊”,能让人了解古代的生态环境。
汗渍里还含有原星特有的微量元素,其中硒的含量不多不少,刚好是每千克里藏着零点四毫克,这是原星富硒土壤区的典型数值 —— 比如原星湖北恩施的土壤,那里的土壤呈红褐色,富含多种矿物质,除了硒,还有锌、铁等元素,那里的土壤里还长着一种小小的蓝花,蓝花的名字叫 “硒蓝花”,花瓣上还带着细微的纹路,米凡小时候常摘来夹在书里,现在那些干花还夹在他的旧课本里,花瓣的颜色还带着淡淡的蓝,像从未褪色;这种土壤像带着原星土壤的 “元素标签 “,种出的粮食带着独特的香甜味,米饭煮出来是雪白的,还带着淡淡的清香,米凡小时候最爱吃外婆用这种米煮的粥;外婆家的粥是用土灶煮的,土灶是用红砖砌成的,锅里总放一把从后山采的野菊花,野菊花是淡黄色的,带着淡淡的苦味,煮出来的粥带着淡淡的花香,苦味与米香完美融合,每次米凡喝的时候,外婆都会坐在旁边看着他,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说 “多喝点,补补硒,以后去宇宙也有力气”,现在想起来,那粥里藏着的全是外婆的爱,温暖又实在。
二
母亲耳坠投影出的童年照片里,照片的边缘有些微微泛黄,像被时光镀了一层温柔的滤镜,泛黄的程度不均匀,边角处更明显,那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 照片是用原星的胶卷拍摄的,胶卷是从原星某家老相机店买的,型号已经停产,存放在防潮的相册里保存了十几年,相册的封面是米凡亲手画的星空,用蜡笔涂的蓝色背景,白色的星星,现在还能看到颜料的剥落痕迹,星星的一个角已经掉了颜色;母亲的耳坠是米凡用飞船上的边角料做的,形状像一颗小星球,星球表面还刻着细微的经纬线,里面嵌着照片的投影芯片,芯片是他亲手焊接的,每次投影时,耳坠都会微微发热,像带着女儿的体温,温暖着母亲的心;七岁的米凡用蜡笔涂画的星图,蜡笔的颜色已经有些褪色,蓝色变成了淡蓝,黄色变成了淡黄,但星图的轮廓依然清晰,每个星星的位置都准确无误,他当时还在星图旁边写了 “我的宇宙 “四个字,字迹歪歪扭扭,笔画都连在了一起,“宇” 字的宝盖头还写歪了;此刻这张星图正作为导航坐标显示在飞船主控屏 —— 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其实是用分形几何标注的星际跃迁曲率参数,参数的数值隐藏在星图的线条里,只有懂分形几何的人才能解读,就像孩童在沙滩上画的波浪,无意中复刻了洋流的轨迹,充满了巧合与神奇,当年米凡发现这一点时,还兴奋地抱着照片跑去找老师,老师惊讶地摸了摸他的头,眼神里满是赞赏,说他 “天生就懂宇宙的语言 “;照片背景里还能看到他当时穿的印有北斗七星图案的睡衣,那件睡衣的袖口已经磨破了,边缘还缝着细细的补丁,补丁的颜色与睡衣有些差异,米凡当年总把袖子卷到肘部,露出小臂上的胎记 —— 像一颗小小的星星,胎记的颜色是淡褐色的,现在那个胎记还在,只是比小时候大了一点,形状没变;睡衣上的七星是用荧光材料缝制的,在黑暗中会发出淡淡的绿光,七星的排列角度与真实星图的偏差比半根头发丝的角度还小,精准得让人惊叹,勺柄指向的方向与原星四季更替的方位完全吻合,像睡衣上藏着原星季节的 “方位密码 “,米凡小时候就是通过这个图案,学会了在夜晚辨认方向,再也不会在院子里迷路,每次找不到家时,只要抬头看星星,再对照睡衣上的图案,就能找到回家的路,那图案成了他童年最可靠的 “向导”。
小主,
而且照片的相纸材质里还保留着原星树木的纤维结构,相纸是用原星的桦树木浆制成的,桦树来自原星东北的大兴安岭,那里的桦树林一望无际,秋天时树叶会变成金黄色,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打开相纸时能闻到淡淡的木香,是原星森林的味道,让人想起在桦树林里散步的时光;细胞壁的厚度与原星平均树木细胞壁的厚度相同,约莫是两根发丝叠加那么薄,用显微镜观察时,能清晰看到细胞壁的分层结构,像相纸里嵌着原星树木的 “结构印记 “,用显微镜就能看到这些纤维的纹路,纹路纵横交错,像一张小小的网,像看到了原星森林的缩影,那些纹路里还藏着桦树的年轮密码,每一圈年轮都代表着一年的生长,记录着树木生长时的春夏秋冬,有雨水充沛的年份,也有干旱少雨的年份。
“我提议米凡做皇冠宇宙王!“宇宙王的话音未落,声音还在宇会宫的空气中回荡,带着声波聚能器特有的环绕感,像故乡的回声般温柔,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声音,没有丝毫衰减;米凡推开的宫门恰好截断一束双星射线 —— 那束射线是淡紫色的,带着极细的光尘,光尘在射线中缓缓流动,像一条小小的光河,被宫门截断后,在门上留下了短暂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双星的相对位置一致,连两颗星的光晕比例都完全相同,像宇宙的指纹,几秒钟后才慢慢消失,消失时还会轻轻 “收缩”,像在不舍地告别,像宇宙在门上盖了一个临时的 “星印 “,证明这一刻的存在,让这个瞬间永远留在时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