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上帝是怎样画圆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6611 字 21天前

一、铂金模型与三天的坚守

公元 2137 年的夏天带着灼人的傲慢,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泼洒在米凡豪华别墅的汉白玉门柱上,折射出刺眼的光。门柱上雕刻的中微子轨迹图案在 42℃的高温下仿佛要活过来,螺旋状的线条扭曲着,如同三维动画中粒子的布朗运动。门楣上镶嵌的智能温控玻璃正将室外热浪隔绝在外,内部恒温系统稳定在 23.5℃—— 这是米凡经过上千次实验得出的,最适合进行超弦理论推演的环境温度,误差不超过 ±0.1℃。

米凡坐在三楼书房的飘窗上,指尖捻着一枚中微子模型。那是用 99.99% 纯度的铂金打造的,三条螺旋状的线条相互缠绕,精准模拟着他提出的 "双向单线弧道循环运动" 轨迹,在阳光下折射出冰冷的金属光泽。模型的重量恰好是 3.14 克,对应着 π 的前三位小数,这种对物理常数的偏执追求,早已融入他的日常。模型内部嵌着微型超导传感器,能实时显示周围环境的中微子通量,此刻数值正稳定在每平方厘米每秒 650 亿个,像宇宙的呼吸频率般规律起伏。

他面前的紫檀木桌上,摆着一份刚送来的早餐:全麦牛油果三明治配奇亚籽酸奶。面包是用自己庄园种植的黑小麦制作的,经过 36 小时低温发酵,保留了 90% 以上的膳食纤维;牛油果来自墨西哥有机农场,通过碳足迹为零的氢动力货机空运而来;酸奶则是用双歧杆菌发酵的无糖款,特别添加了从青藏高原采集的天然菌种。他用银质刀叉将三明治切成精确的扇形,每个角度都是 30 度,像被几何仪器分割的宇宙切片,刀刃划过面包的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像时空被量子隧穿切割的微响。

"博士,门口那个人已经站了两天了。" 私人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 这是面对米凡时的习惯性紧张。"要不要叫保安把他赶走?天气预报说今天气温会达到 39 度,再站下去会出问题的。他的军用水壶昨天就空了,嘴唇干裂得像脱水的盐碱地。"

米凡没有抬头,目光依旧锁定在模型上,指尖让模型以每秒 7.3 次的频率旋转 —— 那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关键频率:"他是什么人?" 他的声音平稳如实验室里的恒温箱,目光透过模型的缝隙观察着光线的折射,那正是他理论中 "光的黑暗本源" 的最佳演示。

"叫都督,前 ' 天狼 ' 特战部队的大尉,三天前刚退伍。" 小陈递过一份档案,纸张边缘被他的汗浸湿,微微发皱。"他说想给您当管家,还说...... 要追随您征服多重宇宙。档案里说他在部队时,能在零下 30 度的环境里潜伏 72 小时,打破过全军的耐力纪录。" 他的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像在说一件天方夜谭的事。

米凡接过档案,指尖在纸页上划过,留下轻微的划痕。照片上的男人穿着特战服,眼神锐利如鹰,嘴角却带着一丝憨厚,这种矛盾的气质让米凡产生了片刻的兴趣。档案里记录着他的战绩:徒手搏倒三十八名恐怖分子、在核弹拆除演习中获得满分、连续三年被评为 "最具意志力士兵"。最下面一行写着:"业余爱好:天文学,收藏有三千张不明飞行物照片,其中 73 张被专家鉴定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微子轨迹异常现象。"

"天文学爱好者?" 米凡嗤笑一声,将档案扔在桌上,铂金模型在桌面上轻轻震动,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年头,什么阿猫阿狗都敢说自己懂宇宙。" 他想起三年前自己在科学院门口捡垃圾的日子,那时的他连进大门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垃圾桶里寻找被丢弃的学术期刊,那些期刊的边缘被他的指尖磨出毛边,像他当时被磨平又重新竖起的棱角。而现在,一个退役特种兵居然想用这种方式博取他的注意,简直可笑。

"让他站着。" 米凡重新拿起中微子模型,语气里带着一丝残忍的好奇,像在观察某种耐极端环境的缓步动物。"我倒要看看,他的意志力能撑多久。这比任何体能测试都有趣,是对 ' 精神域能 ' 的绝佳考验。" 他打开桌下的控制面板,调出别墅的环境调节系统,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将大门区域的温控模式设为 "极端波动"。

接下来的两天,米凡故意让别墅的空调系统对着大门吹 —— 白天是滚烫的热风,温度精确控制在 42℃,模拟撒哈拉沙漠环境,湿度维持在 15%,像被抽干了水分的宇宙;晚上是刺骨的冷风,降至 5℃,如同南极冰原气候,湿度骤升至 90%,模拟金星表面的湿冷环境。他在书房的监控里看着都督的变化:第一天,他的军姿依旧标准,汗水浸透了迷彩服,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却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帽檐的阴影恰好遮住他的瞳孔,像在隐藏某种决心,每小时会做一次极其轻微的肌肉放松,频率与中微子振荡周期完全一致;第二天,他的嘴唇开始干裂,渗出细小的血珠,脸色变得苍白,却依然像钉子一样钉在原地,只有偶尔微微颤抖的指尖暴露了他的痛苦,他开始用舌尖舔舐嘴唇,每次动作持续 0.3 秒,精准地控制着水分消耗;到了第三天清晨,他的身体开始微微摇晃,像暴风雨中即将折断的芦苇,却依旧保持着基本的站姿,目光始终锁定别墅大门的中轴线,误差不超过 3 厘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博士,他快不行了。" 小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忍,他递过来一杯冰镇的薄荷茶,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像清晨的露水。"再这样下去,会出人命的。他的体温已经超过 39℃,脉搏达到 120 次 / 分钟,皮肤出现了轻度灼伤。"

米凡放下模型,走到窗边。晨曦中,都督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条挣扎的蛇。他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科学院门口的样子,也是这样卑微,这样执着,只不过那时支撑他的是对真理的渴望,而眼前这个人,支撑他的是什么?是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还是真的理解了 "大科学思维" 的真谛?他的目光落在都督胸前口袋露出的一角上,那是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亮。

"开门。" 米凡说,声音里听不出情绪。

当沉重的汉白玉大门缓缓打开时,都督的身体明显晃了一下,像被按下暂停键的机械人突然重启。门轴转动的声音像远古的回响,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 —— 那是用非洲加蓬的奥古曼木制成的门轴,经过特殊处理,摩擦系数低至 0.001,转动时的声音频率恰好是中微子的共振频率。他看到米凡走出来,立刻挺直腰板,尽管双腿已经麻木,每一次肌肉的收缩都像在撕裂神经,膝盖发出细微的 "咔哒" 声,却依然保持着标准的军姿,脚尖分开 60 度,脚跟并拢,像圆规的两个支点。

二、两记重拳与上帝的圆

米凡站在他面前,比他矮了一个头,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像矮个子的黑洞拥有更强的引力场。他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亚麻套装,领口随意地敞开两颗扣子,布料是用基因改良的亚麻纤维织成的,能根据体温调节透气性,与都督笔挺的迷彩服形成鲜明对比 —— 后者是用芳纶纤维制成的特种作战服,能抵御 120℃的高温和 - 50℃的严寒,此刻却像第二层皮肤一样紧紧贴在都督身上。

"你想当我的管家?" 他忽然一拳打在都督的胸口,动作快如闪电,拳速达到每秒 12 米,恰好是中微子在铅中的运动速度。

"砰" 的一声闷响,都督踉跄了一下,却硬是没后退。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用嘶哑的声音说:"是,博士。" 胸口的疼痛像炸开的火球,蔓延至整个胸腔,却在 0.5 秒后被他强行压制 —— 这是特种兵特有的疼痛管理技巧,通过脊髓丘脑束的信号阻断实现。

"我不是博士。" 米凡又打了一拳,这次更重,拳风带着破空声,冲击力达到 200 牛顿。"我现在还是宇宙科学院的学生。"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提交博士论文时被七名评审专家联名驳回的场景,那一天,他在科学院的走廊里站了整整一夜,像现在的都督一样,不同的是他当时手里攥着的是写满公式的演算纸,而都督攥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在我心里,您就是最伟大的宇宙博士。" 都督的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每一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我知道您当年在科学院门口的事,我......" 他读过米凡所有公开的论文,甚至包括那些被撤回的早期版本,能背诵其中关于中微子运动的每一个公式,他的床头柜上就放着一本被翻得卷边的《中微子物理学导论》,扉页上有米凡的签名,是他三年前在一次科普讲座上排队三小时得到的。

"闭嘴!" 米凡打断他,眼神变得锐利,像手术刀划开皮肤。"回答我两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什么就说什么,想太久就会答错。这是对你 ' 思维域能 ' 的测试,比任何体能训练都重要。" 他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食指上的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演算留下的痕迹。

都督深吸一口气,胸口的疼痛让他眼前发黑,却还是咬牙道:"请讲!" 他的手指微微蜷缩,指甲深深嵌进掌心,用疼痛保持清醒 —— 这是他在特种部队学到的技巧,通过疼痛信号激活大脑的应急反应区。

"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时,是怎么画圆的?" 米凡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道闪电划破寂静,他的目光紧紧锁定都督的眼睛,观察着他瞳孔的每一次收缩,那是大脑处理信息时最真实的反应,无法伪装。

都督愣住了。他准备了无数说辞,从自己的战斗技巧到对天文学的热爱,甚至背诵了米凡关于 "质色中微子" 的论文摘要,却没想过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疼痛和眩晕在脑子里交织,像粒子对撞机里的正反物质湮灭。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不知道,上帝知道!" 这句话像未经思考的直觉,从意识深处喷涌而出,带着一种原始的坦诚。

米凡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平静。这个答案既不是科学的解释,也不是宗教的盲从,而是一种对未知的坦诚,一种承认自己认知边界的智慧。这比任何精心准备的答案都更接近 "大科学思维" 的本质 ——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开始真正的探索。他想起自己第一次推导出 "双向单线弧道循环运动" 公式时,也曾有过这样的顿悟,承认自己对宇宙终极真理的无知,反而打开了新的认知大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个问题,上帝在创造宇宙万物时,他在哪里?" 米凡继续问道,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的手指在空气中划出一个微小的圆圈,像在模拟宇宙的诞生。

这次,都督没有犹豫,仿佛答案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在上帝那里!" 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像在陈述一个无可辩驳的物理定律,这句话带着一种自洽的逻辑美感,像一个完美闭合的公式。